| 九三年 | | | 《九三年》序 | |
《九三年》序 《九三年》是雨果晚年的重要作品,这是 他的最后一部小说。他在《笑面人》(一八六 九)的序中说过,他还要写两部续集:《君主 政治》和《九三年久前者始终没有写成,后者 写于一八七二年十二月至一八七三年六月,一 八七四年出版。这时,雨果已经流亡归来;他 在芒什海峡的泽西岛和盖尔内西岛度过了漫长 的十九年,始终采取与倒行逆施的拿破仑第三 誓不两立的态度,直到第二帝国崩溃,他才凯 旋般返回巴黎。可是,一波未平一波又起:他 要面对普法战争的悲惨战祸和巴黎公社社员的 浴血斗争,眼前的现实给他留下难以忘怀的印 象,再一次激发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。他回顾 历史,法国大革命的史实给了他启发,他有心 通过大革命时期旺代地区保王党人的叛乱,阐 发自己的思想。这个念头早在一八六二年底至 一八六三年初已经出现,如今写作时机成熟了 。 雨果在致友人的信中说:“天主会给我生 命和力量,完成我的敌人称之为庞大得出奇的 巨大计划吗?我年迈了一点,不能移动这些大 山,而且是多么高耸的大山啊!《九三年》就 是这样一座大山!”显而易见,在雨果的心目 中,《九三年》分量很重,他轻易不肯动笔, | 因而酝酿的时间有十多年之久。 雨果在写作之前阅读了尽可能多的材料, 做了充分的了解历史背景的工作。关于大革命 时期布列塔尼地区的叛乱,他看了皮伊才伯爵 的《回忆录》(一八0三-一八0七),杜什 曼·德斯波的《关于朱安党叛乱起源的通信》 (一八二五),从中借用了人物、名字、方言 土语、服装和生活方式的细节,还有各个事件 。关于救国委员会的活动,他参阅了加拉、戈 伊埃、兰盖、赛纳尔等人的回忆录。关于国民 公会,他参阅了《日通报》汇编。他研读了米 什莱、路易·布朗、梯也尔、博南的著作;博 南的《法国大革命史》保留了一条书签,上写 :“一七九三年五月三十一日,关键局势。” 这一天成为小说的出发点。他还使用过拉马丁 的《吉伦特党史》,阿梅尔的《罗伯斯比尔史 》和他的朋友克拉尔蒂著述的《最后几个山岳 党人史实》,另外,赛巴斯蒂安·梅尔西埃的 《新巴黎》给他提供了一七九三年的法国生活 和堡垒建筑的宝贵材料。雨果并没有让这一大 堆材料所左右,而是驾驭这些材料,创作出一 部生动而紧张的历史小说。应该说,雨果对法 国大革命并不陌生,他生于一八0二年,父亲 是拿破仑手下的一个将军,而母亲持有保王党 观点。雨果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经历了大革命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