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格调 | | | 译者前言 | |
译者前言 格调--译者前言生活品味:社会等级的 最后出路 生活品味:社会等级的最后出路 阅读有许多种标准,有趣是其中之一。经 过许多年的阅读,似乎越来越重视一本书的趣 味。书架上的书那么多,取哪一本读呢?除非 你有严肃的心情,否则不会去碰那些大部头的 经典。它们的分量过重,令人望而生畏。不过 也有一类书,谈的是严肃问题,读来却意趣盎 然。比如谈论社会等级问题,不可谓不严肃, 这是个想起来就会个人绝望的话题,对这一问 题的思考曾经产生了大批激进思想家,对他们 思想的传播则导致了无数次革命和战乱。但是 我想推介给读者的这本书,谈的也是阶级话题 ,揭示的道理也很深刻(至少我这样认为), 但读起来却充满乐趣,有如饮一杯陈年佳酿的 红酒,它的锋利包裹在厚实的趣味之中。 本书的英文原名是“CLASS”。在英 语中,这个词既有阶级、阶层和等级的意思, 也含有格调、品味的含意。说一个人是否“c lassy”或说一个人有没有“class ”,并非在说他或她的社会地位和阶层高或低 ,而是说他或她有没有品味和格调。因此作者 的书名取“CLASS”一词的双重含意,通 | 过人的品味和格调来判断他或她所属的社会阶 层。 保罗·福塞尔,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文 学教授,著名文化批评家,曾任教于德国海德 堡大学、美国康涅迪格学院和拉特格斯大学。 他的关于二战时期美国社会文化的专着曾获得 197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。他是英美文化批 评方面的专家,檀长于对人的日常生活进行研 究观察,视角敏锐,语言辛辣尖刻,又不失幽 默和善意。本书出版之后在美国立刻引起轰动 ,一方面好评如潮,另一方面也受到来自社会 各阶层的猛烈批评,认为福塞尔夸大了美国的 等级偏见,对穷人缺少同情和道义支持,对人 类的弱点过于尖酸刻薄,等等。其实作者在著 作发表之前就清楚地知道人们的反应,正如作 者在本书开头时写道:“今天,你只需要提及 社会等级这个话题,就可以轻易地激怒别人。 ……最近有人问我正在写什么书,我说正在写 一本关于美国人的社会等级的书。人们听后马 上会先紧一紧自己的领带,再溜一眼衬衫袖口 看看有没有磨损开线。凡分钟之后,便悄悄地 站起身来走开。” 什么是一个人的社会等级标志?在今天这 个时代,由于人类生活质量的普遍改善,社会 观念的进步,这一问题已经不那么容易回答了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