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甲午战争 | | | 第一章 厉兵秣马 | |
第一章 厉兵秣马 日本原来是一个封建领主割据、闭关自守 的岛国,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敲开了 日本国门。随着西方影响的加强,1868年 的明治维新使日本逐渐崛起,开始走上对外扩 张的道路。明治天皇在其施政纲领《五笔誓文 》和《宸翰》(御笔信)中,明确提出了日本 对外扩张的总方针:“经营天下,安抚汝等亿 兆,欲开拓万里波涛,布国威于四方。” 1871年12月,琉球船民因风漂流到 台湾,其中54人被台湾土著(即“原住民” )杀害,其余由清政府护送回国。当时的琉球 是清朝附属国,对此并未提出异议,事件就此 平息,日本政府也不知道。第二年日本使者到 中国换约,从清政府邸报中看到此事,于是一 面向本国报告,一面到总理衙门交涉,试探清 政府对琉球、台湾的态度。总理衙门回答说: “二岛(指琉球、台湾)俱我属土,属土之人 相杀,裁决固在于我。何预贵国事,而烦为过 问?”这本来说得很好了,偏又画蛇添足地说 :“杀人者皆属生番,故且置之化外,未便穷 治。”这下叫日本抓住个把柄,拿“化外”二 字大作文章,说台湾土著的居住地不是中国领 土,借口进攻台湾。 1874年5月,日军在台湾琅桥登陆, | 开始了对台湾的进攻。对日本来说,这次行动 相当冒险,不仅当时中日国力悬殊,国际舆论 也不支持。战争至8月,日军增至3600人 ,但在台湾军民抗击下,日本军死伤甚众,士 气低落。此时日本看到胜算太小,就派了公使 到北京,争取体面地结束战争。 9月日本公使来华后,先是虚声恫吓,后 来又表示结束战争的“诚意”,说日本出兵台 湾费尽财力,中国也不能让日本军队空手而归 ,应当支付一些兵费然后日本撤兵,这样双方 面子上都过得去。清政府觉得在战争中处于优 势,以赔钱来结束战争说不过去,而又不想为 “化外生番”费太多精力,也想息事宁人,就 表示可以考虑对在台湾“被害之人”酌情“抚 恤”,等于承认了赔款的原则。在10月31 日签订的《北京专约》中,琉球人遇害竟然写 成了“日本国民遇害”,日军进攻台湾也写成 了“保民义举”,中国以“抚恤”名义,赔偿 白银五十万。一位外国作家写道:“这次对日 赔款,能和而不能战,为中国向世界宣布衰落 之开始。”《北京专约》为日本兼并琉球提供 了根据,1879年4月,日本占领琉球,更 名冲绳县。 日本在摆弄完台湾后,又开始摆弄朝鲜。 当时的朝鲜仍处于封闭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