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战争启示录 | | | 自序 | |
自序 1994年7月21日黄昏,这部长达8 0万言的长篇小说《战争启示录》终于最后完 成了。我今年已70高龄,象这样的长卷,恐 怕是最后一部了。这部书稿和我有着共同的命 运,跟我经历了一次漫长的苦难,它终于要由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,和广大读者见面了 。 40年代初,当我还是一个刚出大学校门 的青年学子的时候,我便怀着抗日爱国的热情 ,在沦陷区的北平,参加了党的城市地下工作 。那时为了减轻革命根据地的负担,自己维持 生活,同时也为了有一个公开身份便于掩护, 我就在敌伪一家刊物谋得一个助理编辑的职务 ,从此便和编辑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。我自小 受家庭影响,喜爱文学,15岁上初中二年级 时,便开始写小说,并在报刊上发表。194 5年“八一五”日本投降后,我们的小组被国 民党的特务用“打红旗”的手段,即冒充进步 青年混入我外围组织,使我们暴露了目标,幸 好我们发现得早,我和哥哥杨溢连夜撤回解放 区,幸免于被捕。这以后,根据革命的需要, 我当过编辑,军区司令部的秘书、中学教员、 文工团演员。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开始了,我 成了一名土改队员。当时康克清大姐就是我们 | 的小区委员,她常给我讲述自己的苦难家史和 二万五千里长征时的英勇斗争故事。后来,为 了更好地深入生活,搜集材料,我主动要求留 在基层,当了区里的教育助理员。三年的基层 生活锻炼,是我日后成为作家的基础。194 8年,我到解放区后的第一篇小说《挑对象》 ,就是我伏在老乡家的窗台上写出来的。全国 解放后,我进了保定,分配到河北省文联,并 且在这里组办了《河北文艺》,由编辑、组长 到副部长,培养和结交了一批很有才能、日后 很有成就的文学青年。50年代开始了我文学 创作的勤奋与旺盛的时期,连续在《人民文学 》发表了一些短篇小悦,得到当时主编茅盾先 生的鼓励和沙汀、秦兆阳等文学前辈的帮助。 正当我孜孜不倦向文学高峰攀登之际,只因写 了一篇小说《爬在旗杆上的人》和两篇杂文《 要有这样一条法律》、《摇身一变》而被当时 那阵极左的反右风暴,坠入了政治深渊。从此 ,我由一个响当当的革命者、共产党员变成了 革命政权的“敌人”、“革命对象”。丈夫和 我离了婚,因怕政治上受牵连,我的一儿一女 也由我的前夫带走。我的好端端的家庭拆得东 离西散。我变成了孑然一身,受到的是“监督 劳动”的处分,每月只有三十元生活费,还要 养活我八十多岁的老父亲。我被轮番下放到工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