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红歌星 | | | 编者的话 | |
编者的话 红歌星--编者的话早在几年前,我们便 萌生了组织出版“新人间喜剧”书系的创意。 这由《人间喜剧》活化而来的构想,当然是基 于对旷世之才巴尔扎克的缅怀与敬重。巴尔扎 克的《人间喜剧》,以其皇皇九十六部的体系 构成了1816—1848年的法国编年史, 深刻而准确地揭示了这一时期法国生活的本质 特征与历史大趋势。在这一历史转型期,资产 者成了生活的实际主宰,日甚一日地冲击着表 面上复辟过的贵族社会,随着金钱成为一切社 会关系的纽带、轴心,意识形态(如道德)的 变化也可谓天翻地覆,生活中的田园诗化为泡 影。与曹雪芹相似,巴尔扎克也是个挽歌郎, 他以无可奈何的心态写出了贵族及所有古道热 肠地怀抱田园诗情结的人在资产者逼攻下走向 毁灭的一曲曲悲歌。因此,《人间喜剧》的基 调实际上是悲剧式的。《人间喜剧》的认识价 值超过当时的历史学家、社会学家、统计学家 等所提供文献的总和。何以如此?根本原因在 于,巴尔扎克敢于直面现实,而那些人则往往 回避现实;巴尔扎克着意精确刻划现实,而那 些人则常常粉饰现实。至于《人间喜剧》的审 美价值,以往人们开挖得很不够;实际上,审 美活动中最富于活力的因素——情感,在巴尔 | 扎克的笔端是非常强烈的:恨之者故其死,爱 之者悲其死,悲到自己似也同死的程度。读读 《高老头》及那本被人们忽略的《奥诺丽纳》 ,我们不难有这样的感受。这正是巴尔扎克的 撼人心魄之处,恐怕也是他至今仍在法国拥有 最多读者的重要原因。 杰出的艺术形象是不朽的。放眼我们今天 这问样也是历史转型期的生活,不知怎么就觉 得如纽沁根、拉斯蒂涅、高布赛克、老葛朗台 者还活着,他们仍对炒房地产、炒股票、放高 利贷、数钱、投机钻营乐而不疲,只不过手头 的装备已换成大哥大、电脑与名牌汽车等等, 像夏倍太太那种黑心肝女人也在到处借尸还魂 ;至于那痴到家也惨到家的高老头,不也足以 使所有过分溺爱后代的为父母者不寒而栗吗? 因此生活实际上仍在呼唤《人间喜剧》的深刻 与准确;呼唤当代的巴尔扎克:呼唤他那份勇 气,那份胆识,那种犀利的目光,那种因献身 艺术而弄得债台高筑、英年早逝的牺牲精神, 那罕见的人格力量。 说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,法国人也往往别 有一番复杂的感受:若论文学语言的精细,福 楼拜远超过巴尔扎克;而作为人类命运的(或 日人道主义的)思想者,雨果比巴尔扎克更伟 大,但在中国,谁想做这等翻案文章都很难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