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阿马罗神父的罪恶 | | | 译本序 | |
译本序 《阿马罗神父的罪恶》于一八七六年在里 斯本刚一问世,便给葡萄牙文学界带来一股清 新的气息,致使沉湎于幻想和美化现实的浪漫 主义更加萎靡不振。它所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 迎,是因为它对人民群众所痛恨的宗教势力给 予无情的揭露,对当时教权与政权互相矛盾又 互相利用的背景作了真实的反映。故此,这部 长篇小说被认为是葡萄牙文学史上难得的一部 批判现实主义作品。 这部小说创作于葡萄牙的政治形势尚在乍 暖还寒之时。欧洲的政治大动荡的风暴,逐渐 透人葡萄牙,吹皱了一池春水;一八六四年第 一国际的宣告成立、一八六八年英国的改良主 义运动、同年西班牙共和国的组成、法国拿破 仑三世的失败和一八七一年巴黎公社的成立等 等,无不给葡萄牙的政治形势和政治思潮带来 重大的影响。 十九世纪中期,葡萄牙正处在教权主义、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空想的社会主义互相较量 和鼎立时期。教权虽然日趋没落,但死而不僵 ,仍有一定的势力;新兴的资产阶级接受了法 国《人权宣言》的思想,准备彻底推翻封建和 教会的统治;同时,空想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 义思潮被激进的小资产阶级和一部分工人接受 | ,也形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。 在文学界,随着政治形势和新的思潮的传 入,也面临着新旧交替的过程。法国现实主义 大师巴尔扎克的作品被介绍到葡萄牙,受到青 年学生的欢迎。嗣后,福楼拜的著名小说《包 法利夫人》在葡萄牙文学界流传甚广,成为一 些进步的作家借鉴的对象。相形之下,当时盛 行于葡萄牙文学界的那种虚伪的理想主义和不 切实际的美化现实的创作倾向显得那么苍白无 力。法国的几位文学大师,无论是雨果,还是 巴尔扎克和福楼拜,他们对反动教会势力的揭 露、鞭笞以至揶揄,都被当时葡萄牙深受教会 之害的青年作家所推崇,反教会成为当时重要 的题材。 《阿马罗神父的罪恶》便是在上述几方面 背景下创作的。作者若泽·马里亚·埃萨·德 ·克罗兹(JeseMariaEcadeQ ueiroz,1845—1900)生在波 武阿—迪瓦尔津,他是一个私生子,从幼年对 私生子受歧视的生活便深有体会。他的生身之 父是个法官,法官的私生子更是对法律的嘲弄 。埃萨·德·克罗兹出于对法律的反动性和道 德的虚伪性的痛恨,常常把私生子作为他作品 中倍受同情的人物,同时,那些虚伪的家庭伦 理道德、私通和乱伦则是他揭露和鞭笞的对象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