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北回归线 | | | 总译序 | |
总译序 中国人民大学杨恒达 亨利·米勒是一位有争议的作家,他最初 发表的自传性三部曲《北回归线》(1934 )、《黑色的春天》(1936)。《南回归 线》(1939)都是先在法国面世的。由于 他的作品中存在着露骨的性描写,英语国家长 期拒绝发表他的作品,所以他最初在英语国家 默默无闻。英语国家的广大读者读到亨利·米 勒的上述三部作品,首先还要感谢盟军在19 44年以后来到巴黎。英美军队的军人及随军 人员在巴黎市场上发现了亨利·米勒的书,争 相传阅,并把它们偷偷带回英美等国。亨利· 米勒的作品意外地比那些流行的文学精英们获 得了更广泛的读者,但是,由于许多人仍然把 亨利·米勒看作专写“淫秽作品”的作家,他 的主要作品都无法在美国公开发表。后经过长 期努力之后,美国终于在1961年对《北回 归线》解禁,允许它在国内公开发表。 两年以后它又得以在英国公开发表。随着 对他其余作品的解禁,亨利·米勒的名字在美 国乃至世界上变得家喻户晓,他被六十年代反 正统文化运动的参加者们奉为自由与性解放的 预言家。 但是,亨利·米勒的意义还不限于此。他 | 作为一个文学家所开创的风格和特色,从一开 始就得到了当时文学界一些优秀人物的称赞。 《荒原》的作者T·S·艾略特把《北回归线 》称为“一本十分卓越的书”,“一部相当辉 煌的作品”,“在洞察力的深度上,当然也在 实际的创作上,都比《查特莱夫人的情人》好 得多。”艾略特的一些朋友们,包括英国著名 诗人、学者、艺术评论家赫伯特·里德和美国 著名诗人、意像派代表人物艾兹拉·庞德,也 都很赞赏亨利·米勒。里德声称,正是因为亨 利·米勒违背了人们在审美、道德、宗教、哲 学等方面的传统期待,所以他才有可能作出“ 对我们时代的文学最有意义的贡献之一”。里 德承认,亨利·米勒也许是“文学史上最淫秽 的作家”,但是他把这看作是对亨利·米勒的 绝对诚实的一种称赞。认为这是他的活力的关 键性标志。里德认为,“使米勒在现代作家中 鹤立鸡群的,是他毫不含糊地把审美功用和预 言功用结合在一起的能力。”庞德则认为《北 回归线》“大概是一个人可以从中求得快感的 唯一一本书”,“即使不能赛过乔伊斯的《尤 利西斯》,”至少也比“弱智的女性伍尔芙” 写的“那种只有二分之一才气的粘乎作品更加 是永久性文学的一部分”。英国诗人、小说家 劳伦斯·达雷尔曾经说过:“今日之美国文学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