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非洲打工记 | | | 前言 | |
前言 改革开放给普通的中国人带来了走出国门 ,观察世界的机会。80年代初,我被一家急 需翻译的涉外公司借调,派往非洲之角去修筑 一条穿越热带草原的公路。这是中国政府从单 纯地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无偿经济援助向参与 国际承包市场的竞争转变的最初阶段。改革开 放已度过了20个年头,我第一次走出国门的 见闻早已称不上什么新闻,然而,当我把这些 亲身经历在饭后茶余讲给我的同事(特别是没 有到过非洲的人)听时,他们往往表现出浓厚 的兴趣,为此,我将我在6年的非洲打工岁月 中写给我留在国内的妻子的300来封家信( 这些信详细记录了我非洲生活的酸甜苦辣)找 出来,重读了一遍,并据此线索整理成此文, 献给愿意了解中国人在非洲创业经历的读者。 按照目前时髦的说法,自己不是老板的工 作都属打工之列,为此我将我的故事取了“非 洲打工记”这个标题。其实文中内容并非局限 于工作,更多的是一个第一次走出国门的普通 中国人在遥远、贫穷落后的黑非洲的亲眼目睹 和感受。 | 第一回 只身初出国门 被困异国机 场 80年代初,改革开放伊始,能够胜任英 语口译工作的人还不象今天这样多,我这个接 受过半年英语口语培训的工科院校毕业生居然 也被人事部门推荐给一家急需翻译的涉外公司 ,通过简单的考试后被派往非洲之角去修筑一 条穿越热带草原的公路。 出国,在国门紧闭的年代,对绝大多数中 国人来说是一种难以实现的奢望。非洲,对我 来说更是一个遥远和神秘的地方。我被告知, 我要去的国家在赤道旁,气温十分高,工人如 果忘了戴手套去触摸在太阳下暴晒的钢筋的话 ,手上会被烫起水泡。并且,要去的话,至少 连干两年,中途不能回国。妻子开始不让我去 ,但当我听了一位鼓励我去的朋友说了“磨难 也是一种财富”的话后,我自己下定了去的决 心。 四月在中国是春意盎然的季节,我拖着行 李箱————里面装满了够用两年的肥皂、牙 膏、牙刷、内衣、内裤、袜子、拖鞋、蔬菜种 子、蒿甲醚(一种抗疟疾药)以及三本厚厚的 辞典————告别了妻子儿女,独自一人走上 了通往黑非洲之路。是年,我正值不惑之年, 但第一次走出国门遇到的一切仍让我感到新奇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