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大洪水 | | | 引言 | |
引言 我国洪水灾害频频发生,史不绝书。 自公元前206年至1840年的204 6年中,较大洪水灾害共计984次,平均两 年左右就发生一次。黄河是洪水灾害最严重的 一条河流,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 2540年间,决口泛滥次数多达1590次 ,较大的改道26次。黄河决口泛滥给下游带 来深重灾难,也加剧了海河、淮河两大流域洪 水灾害。 19世纪50年代前后,黄河1855年 铜瓦厢决口改道标志着我国主要江河河道形势 发生了突变,黄河改道北徙,取大清河入海, 奠定了现今黄河入海的流路,从此淮河摆脱了 黄河的干扰,但从11世纪起,黄河夺淮60 0余年,数千亿吨泥沙带入淮河流域,给淮河 造成的恶劣影响长期难以消除。对于海河来讲 ,黄河北徙以后,又恢复对海河影响,特别是 徙骇、马颊河和漳卫河下游,不断受到黄河决 口泛滥侵扰。 长江,1788年、1860年、187 0年接连出现三次特大洪水,冲开荆江南岸藕 池口和松滋口,并形成藕池河和松滋河,形成 四口向洞庭湖分流的局面,入湖流量由几千立 方米每秒增加到几万立方米每秒,大量泥沙进 | 入洞庭湖,使洞庭湖迅速淤积,江湖关系发生 很大变化,荆江两岸洪水威胁与日俱增,矛盾 日趋尖锐。 在江河发生剧变的形势下,各主要江河又 发生了历史最大或接近历史最大洪水。社会动 荡,江河治理停滞倒退,原本基础很薄弱的水 利设施又不断遭到破坏。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百 余年,是我国历史上洪涝灾害最频繁的一段时 期。 据初步统计,自1840~1949年的 110年间,全国受水灾县数平均每年250 县,灾情最重的年份受灾县数高达592个( 1931年),几乎占全国总县数的1/3, 受灾县数最少的年份(1927年)仍然有4 3个县受灾,其中70%的年份受灾县数在1 00个以上。 本世纪30年代,水灾最为频繁,各主要 江河接连不断发生特大洪水,如1930年辽 西大、小凌河洪水、1931年江淮洪水、1 932年松花江洪水、1933年黄河洪水、 1935年长江中游洪水、1939年海河洪 水,灾害都极为严重。其中1931年水灾遍 及全国16个省区,灾情最重的江淮流域:湘 、鄂、赣、浙、苏、鲁、豫、皖8省,农田淹 没面积达973万hm2,受灾人口5217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