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享福 | | | 一 | |
一 一群西方的旅游者同时举起照相机,对着 东林寺巷咔咔地揿个不歇。 这东林寺巷也没有什么特别,是一条普普 通通的巷子,狭长深邃,弹石路面,两边都是 低矮的平房,掠衣裳的竹竿横担在两边的屋檐 上面,红、绿、黄、白的衣衫橡欢迎外宾的彩 旗。 可以肯定,外宾对这种彩旗不会有太多的 兴趣,因为所晾的衣眼既无长袍马褂,更无凤 冠霞帔,都是些牛仔裤,花衬衣,茄克衫之类 ,谈不上什么新潮服装,又缺少东方古老的情 趣,没有什么风光可以摄取,也没什么新鲜可 以猎奇。 有的! 就在那些不三不四的彩旗下面,慢慢地移 过来了一堆黑呼呼的东西,这堆东西引起了旅 游者的注意,自动相机的闪光灯忽闪忽闪,总 加起来大概拍掉了一卷胶片。 在那不大平整的弹石路面上,有一辆小板 车慢慢地移过来了,车上装着黑呼呼的蜂窝煤 球,这玩艺儿北方人叫煤饼,苏州人比较恋旧 ,小煤球已经变成大煤饼了,还得叫煤球。宁 愿加上蜂窝二字,叫蜂窝煤球,简称蜂窝球。 板车、煤球,这两样东西在西方人看起来 | 已经有点怪异,更何况那拉板车的是一位瘦骨 伶仃的老妪。这位老妇人满头白发,满脸皱纹 ,那皱纹之深使得她的面部像一块干涸龟裂的 沼泽地,眼睛是两个干枯的池塘,紧闭的嘴巴 是无水的河流。她混身上下除掉头发是白的之 外,其余的地方都是黑的,沾满了煤屑。她两 手扶着车把,车缏斜勒在胸前,弯腰,昂首, 咬牙,用力拉,车后还有个小男孩,小手搭着 车帮,踮脚蹬地,扑身前推。这一老一小,一 个像弓,一个像箭,牵引着这一车生活的重负 慢慢地向前。 冬日的残阳从东林寺巷的西头射过来,那 时光之手可以把板车、煤球、老妪推回五六十 年,推进三十年代的木刻,二十年代的油画, 甚至十八世纪的雕塑。此种人生的画图可以加 上诸如《挣扎》,《苦力》,《黄昏》,《路 漫漫》等等的标题。半个世纪之前,许多画家 、摄影家、雕塑家们,常常欢喜表现凄惨的苦 力,留下的不朽的名作,都高悬在艺术的殿堂 里。如今,这样的图景在西方已经消失,在中 国也不多见。瘦骨伶仃的老妪拉着一车煤球, 看起来很不人道,也不美,可却是一种活着的 资料,十分珍贵。 这位被当作资料的老妇人,对外宾的照相 毫不介意,似乎已经习惯了此种场面。她是替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