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紫藤花园 | | | 引子 | |
引子引子 公元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,日军进攻北平 郊外战略要地卢沟桥。中国驻军奋起反抗。抗 日战争爆发。 次日,上海各报以头版头条位置刊载了卢 沟桥战事消息。 地处英租界并以英商名义登记注册的《文 汇报》,为掌握最新最快的第一手资料,派出 两名“社会新闻版”记者北上来访。十数日后 ,两人只返回一人,其一在战场为流弹击中, 光荣殉国。返沪记者名张宗元,以整版篇幅评 述战地见闻及同伴牺牲过程。《文汇报》一时 成为沪上最畅销的日报。 七月中旬,正在台湾海峡以演习为名炫耀 武力的日本海军第三舰队,在其司令官长谷川 清的率领下,驶向上海,停泊于黄浦江外吴湖 口上。战争气氛骤然紧张。 七月二十日,日军竟蛮横要求中国飞机停 止在上海飞行,遭到当局拒绝。 消息见报后,上海市民立即意识到一场血 战已势所难免。五年前的“一·二八”事变尚 记忆犹新。第二次淞沪抗战迫在眉睫。 大批民营企业在仓促筹措分移内迁。 水泥同业会会长沈渊力主上海工商界尽快 迁移。他的“华申水泥厂”地处龙华,濒临黄 | 浦江。五年前的“一·二八”事变中,日军向 龙华投掷大量重磅炸弹,伤人毁厂,“华申” 停工十月之久。经数年惨淡经营,“华申”刚 略有起色,如今看来又难逃厄运。他积极策动 了上海机器五金同业工会、毛纺行会、上海中 华国货产销协会等工商界行会组织,联名向南 京的中央政府发出呼吁,要求政府派员联络、 制定计划,并给予迁移帮助。“呼吁书”全文 刊于《文汇报》上,标题十分醒目: 愿为抗战效力,誓不以厂资敌! 局势严重,舆论强烈,国民党政府当即成 立了“国家总动员设计委员会”,并于六月二 十八日委派资源委员会林继庸等人赴沪,调查 上海各厂现有设备及内迁可能。 沈渊积极奔走于各行业及资源委员会调查 组之间。林继庸一行临离沪返宁,沈洲还在私 宅沈家花园为其设宴饯行。 沈洲已年近六十,太太患肺病长年卧床不 起,儿子沈源又在三年前赴美留学,他一人跑 里跑外,几近心力交瘁。资源委员会调查人员 一走,他就发作了小中风,住进了广慈医院。 林继庸等倒也不负众望,向南京政府递交 了一份上海工厂内迁计划。按此计划,第一批 内迁厂应为炼钢、炼氧、制罐、橡胶、水泥等 重工业厂,以适应战时需要。棉纺毛纺日用品 |
|